【Peaceboat 108天】Seaday做什麼之~蒙特梭利教育介紹

蒙特梭利,簡而言之,就是輔助成長、終身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可以參考目前有十七種語言「Aid to Life」網站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優質的陪伴時間」,把小孩當成“家人”,而非旅館的“客人”
孩子喜歡讓他們安心的秩序感(Order)
營造一個讓孩子可以安全探索的環境(像是減少危險的電器線路),減少對他們“自由”的「限制」
知覺的獨立,“不能只使用繪本”這點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三歲以下的小兒),小孩需要完成2D與3D世界的切換
因此不只是讓小兒看書本,也要了解真實世界的樣子,得以相互比較
也要讓小兒對生活中想體驗的事物有選擇權(如:早餐想吃什麼?出門想穿什麼?),讓他們體驗選擇後的結果
蒙特梭利發現了兩種成長法則
1、Life-long universal pattern
人類慣性(喜歡使用雙手、喜歡幻想、喜歡旅行等十個慣性)
2、Time-specific pattern
👶Absorbent Mind(0-6歲,吸收新知能力,幼年學習語文和對於食物、文化的接受度)
👶Sensitive period(0-6歲,敏感期,小兒會認為自己是鎂光燈下的主角,對於周遭非常敏感,感受力非常強)
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因勢致導”,像是在“Movement”的發展高峰期,要小兒乖乖坐著不動時是違反正常發育的,蒙特梭利會讓小兒去做運動和做家事,就只要讓小兒充份活動,他們就會冷靜下來
👧4 planes of development(0-24歲,發育時期的四階段)
0-6-12-18-24
乳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青年期
就像青蛙的轉變一樣,0-6歲和12-18歲,是最急劇轉變的時期
而蒙特梭利認為其中0-6歲是最重要的轉變時期
要讓乳幼兒於最初的階段,就在愛與關懷的環境中成長,就能讓小兒正常的發展
相比以前的傳統教育,認為學齡前期不是很重要,蒙特梭利教育法,則是非常強調 #學齡前教育
不應用成人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小孩
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小孩都有各自的自我成長方式,大人/導師 所需要做的
"There is an inner Guild in every child"
蒙特梭利教育法,讓小孩:
1、雙手更為靈巧(比較會使用工具)
2、較高的專注力(因為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3、較高的自立性與自主性(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課程)
除了在幼兒教育上班,也延伸到其他很多面向(如失智症患者)
蒙特梭利的失智症照護,每個患者在黃色的卡片上寫上自己的 名字/綽號
失智症患者即便忘記了很多東西
仍然對於自己最 熟悉/熱愛 的 工作/技能
有其「實踐性記憶」
蒙特梭利照護方式,會先觀察失智症患者的狀況
確認失智症患者還能進行那些動作,將一整個大動作分解成小動作(如穿衣、從椅子上起身),並指導他們進行,進而得以自立
盡量 #避免過度的幫助,讓失智症患者惡化



達賴喇嘛的妹妹,是蒙特梭利的老師(如圖),成立了Children's House,教導(跨越喜瑪拉雅山)逃離西藏的小孩
✏️Ruby's Note:
上過這堂課之後,真的比較了解蒙特梭利在幹嘛了,教育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其實我幼稚園的時候就聽過這種教學法了,但那時候當然是不了解這是什麼東東,只知道是比較貴的一種幼稚園🤣

聽講師說之前船上小孩比較多的時候,還有成立過蒙特梭利工作坊,用蒙特梭利的方法帶孩子,感覺真的很不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