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千「夫」所指的改革者與她的中二養子(下)

慈禧(下)-如識我聞

你所不知道的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千「夫」所指的改革者與她的中二養子(下)

如識我聞

戊戌變法的真相

本書的說法是,自從甲午戰爭,翁同龢在光緒心中的光環越來越暗淡。光緒已經開始想變法革新,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老古板的翁老師已經越來越無法給他任何幫助。下旨的雖然是光緒,但革新的實際操作者是慈禧,每道旨都曾「恭承慈覽」。首當其衝的是教育,廢除了科舉中的八股文、辦京師大學堂、送留學生出洋;有一些則是慈禧之前政策的延續。

看似合作愉快的關係,因為康有為的介入一夕改變了。

康有為是個野心家,他認為自己是孔子再世,而孔子為素王。

他的西學言論在當時很新穎,也受到一些知識份子的追捧,如後來跟他漸行漸遠的梁啟超。(梁啟超少年得志,已有功名,當時還不恥下問拜一個年紀比他大、又沒有功名的康有為為師。)曾辦過很多報紙,目前所看到對慈禧的醜化,很多應該都出自他之手(很會做公關也有話語權啊XD)

他越級上書,結交光緒皇帝的近臣張蔭桓,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窩囊很久了,又一直被慈禧看成扶不起的阿斗,突然來一個人把他視為明君,當然是自信心爆棚(你說什麼朕都答應啊)

康有為又把設「制度局」和「變法」綁在一起,實際上他是想要自己來當制度局的頭,照他的規劃根本就是類似「宰相」的位子,可以把"妨礙維新"來剷除異己,實在是野心勃勃、心機滿滿!

緒硬起來之後一整個走鐘。大筆一揮,裁撤掉一大批部門,也沒有規劃好官員後來的出路,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未見如此不測之賞罰」。

慈禧發現不妥,要他不要處置過重,會失人心,結果就是光緒後來連奏摺也不給她看,就大肆罷免非康黨、提拔康黨,並堅持要設制度局這點慈禧就不答應了,她感覺到康有為在跟她爭統治權,所以康也發現不除慈禧,他也無法完成他的"大事"

在本書抽絲剝繭之下,發現其實一切可能都是阿共日本的陰謀啊!!!

日本出資支持張蔭桓活動(此人還造成甲午戰爭的賠款底線通通被看光光),而康有為也是日本計畫的一部份。不然他後來也不會提議跟日本合邦、甚至請伊藤博文來當顧問這種看似異想天開、實際上也是引狼入室且匪夷所思的事情。

對日本人來說,除掉慈禧最符合他們的利益。軟弱的光緒,比精明的慈禧好掌控多了。後來就有了密謀圍園弒后(用的還是很幼稚的藉口,說圓明園座下有藏黃金,所以要派兵去挖出來XD)、袁世凱告密反水的事情。

都做到這份上,慈禧再不作反應,她的下場可能就是韓國的明成皇后了。(被闖入皇宮的日本浪人羞辱至死)

她對六君子下狠手,也是因為光緒有牽連在內,如果經由官方審訊證實,加上逃走的康有為推波助瀾,列強可能會出兵討伐她,甚至國內也會有大臣出來"勤王",大亂鬥之下日本肯定會趁虛而入。

所以悲劇就這麼發生了:執政四十年來沒有因為政治,「著即處斬」這樣不審而誅、很粗糙的殺人,就這樣雷厲風行的處斬六君子;幫忙聯絡康跟皇上的太監,也直接板責處死。(在這之前,監獄很少關人都年久失修,鐐銬也重新再打造)

這整個就是遭"逆子"背叛的老太太生氣了所以雖然她下令自強新政仍應持續,但因為光緒被軟禁、被塑造成變法帶頭者的康有為又落跑,這些都讓人有「變法夭折都是老妖婆的錯」的印象。

這時我想到最近看的日劇Unnatural,女主角在法庭上只因講出跟檢察官預設不一樣的意見,就被設計跳入"最近女研究者資歷雖然不深,卻都愛開口說大話"的陷阱,被記者寫出一個失去理智歇斯底里的形象,最後還不得不拜託男性同事來陳述事實@@

慈禧是想改革,無奈改革太慢(中間好幾次遇上還政空檔),跟不上時代巨輪的速度。若為男子,或許阻力沒那麼大。她生在一個只出現過一次女皇的中國而不是女人也可以有正統皇權的英國,所以,她成不了維多利亞女皇(這也就算了還要擔負敗壞國家的罵名)…可惜了,只能令人掩卷長歎。

廢不掉的光緒


慈禧重新訓政之後,常點一齣叫<<天雷報>>的戲,故事是一對窮人夫妻收養了一個棄嬰,後來棄嬰考中狀元,卻無情不認父母。這可說是她的心情寫照。她可能從來沒想到,那個看起來仁孝又怯懦的養子會想要殺她。

這一翻臉除了心痛,她也不是沒想過廢光緒,但國內外輿論都不贊成廢他,也時時關注光緒是否已經被她害死,逼得她不得不常廣召中西醫生進宮來看,證實光緒確實有病,而且是腎虛。她只能立皇儲,

當時是立14歲的溥儁為大阿哥(後來這位性甚頑劣,甚至曾惡作劇去踢光緒,加上其父為求早日登基,極力離間帝后,暗中支持義和團造成後來八國聯軍之亂,被廢。所以慈禧並不是一開始就故意找個三歲小兒溥儀當儲君的!)

義和團--民氣可用,亦可覆舟


義和團引起的八國聯軍之亂一直是慈禧引起後世的罵點。你以為在戊戌變法後,慈禧就失去理智成為老妖婆了嗎?其實不是的,一開始她還是跟之前一樣持平處理,不讓因旱災而發展的義和團隨便殺人(他們不只殺洋人,也殺信教的中國人,後來更是不合己意就扣上二毛子的帽子,跟紅衛兵有87分像)

不過外國越來越進逼,欺人太甚,她一方面也怕這些已經顛狂失心的義和團燒到自己,變成要顛覆清朝;二方面覺得他們人數也很多,乾脆利用義和團去對付外國人(嗯,這是個蠢想法,本書作者並沒有要為這件事翻案,只是陳述當時發生的背景)

到後來情況已經完全失控,義和團在京城破壞鐵路火車、砍斷電線電桿、燒教堂殺教士,甚至後來還殺了各國的外交官員,還揚言連慶親王 、榮祿在內的革新派都是通洋者,都該殺

公使被殺,開戰已無法避免,當時的改革者--榮祿、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和社會上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這次是中國理虧,放任暴民暴行。但已無法阻止慈禧。

跟八國開戰後,慈禧的矛盾性格顯示出來了:她親自策畫攻擊使館區,但又叫榮祿把砲調高若干公分,圍攻一個月後,怕裡面的人沒東西吃,還派人送去。她自己說:我只是想嚇唬他們,不然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之理?

自執政以來,她從沒有像現在這麼被孤立。主要大臣不支持她,張之洞等人還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約」,甚至有考慮萬一有變,要在南京成立新政府。

(跳一下,張之洞還是個貓奴
香濤(張之洞)飲食起居,無往不謬。性又喜畜貓,臥室中常有數十頭,每親自飼之食。貓有時遺矢(通)於書上,輒自取手帕拭凈,不以為穢。且向左右侍者說:『貓本無知,不可責怪,若人如此,則不可恕。』
會說這話根本是奴到骨髓的貓奴XD)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慈禧本來想跳井,不過想想可能捨不得死,倒是逃跑覺得還要派人監視珍妃很麻煩,把她推入井裡。

西逃之後,她並沒有如預料中的一敗塗地,反而相當能屈能伸

她的行在仍是清帝國的神經中樞,無數的報告、錢糧,都從各省送來。外國人看到她還是有相當的凝聚力、大臣仍支持她,也放棄殺死她的打算。打倒她只會使中國落入內戰,對西方人來說意味貿易喪失、借款不還,以及更大規模的義和團式的動亂(一切還是以利益為最高考量啊!)

八國聯軍也沒有像預想的燒殺擄掠,取而代之的是讓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的天價賠款。當中也有國家知道漫天要價是很快,但賠不起也是了然,例如美國就提議未付清的款項不必再付,其中一部分庚子賠款用於教育,成立了清華大學、並讓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去美國讀書;管海關的赫德真的很精明,他提議提高進口物品關稅到5%,等於部分賠款由洋人負擔,每年可多出一千八百萬兩。

這一事件也不是全無好處,大家發現了西式城市的好處(有水有電還有排污系統),革新之風更深入人心,慈禧能更加大新政的力度。

慈禧回京也不是我所想的灰溜溜,而是坐著八國聯軍幫忙修復的京漢鐵路,鋪著黃貂絨、黃緞的皇家車廂、一路官員和軍樂隊觀迎回來的。

開始和西方人做朋友

雖然之前就已經接見過公使夫人們,但庚子之後她更頻繁的宴請西方人,並細心挑了給各公使夫人喜歡的禮物。官夫人們聚在一起也並不是說些衣服、首飾,而是談政治、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等等。中國正在改變,她也在一點一點改變她在西方的形象。

最後也是真正的革新(1902~1908)

回京之後,她再次掌權(因為光緒已經變成無行為能力人),進行了很多的變革:

取消種族隔離,滿漢可以通婚;

漢族婦女不用纏足,因為「有傷造物之和」;

推廣女學,宋慶齡姐妹在此時被送去美國讀書;

廢除科舉;

禁止凌遲、梟首、戳屍等酷刑,並禁止嚴刑逼供、虐待犯人(除罪犯應死,證據已確而不肯供認者,准其刑訊外,凡初次訊供時及徒流以下罪名,概不准刑訊)

於京師設法學堂,畢業後派往各省佐理新政;

開辦商部,獎勵開辦公司;

成立國家銀行;

京漢鐵路通車,中國鐵路網的胚胎初成;

陸海軍有中國人自己設計的兩棟歐式建築(經費聽說慈禧出的)

禁鴉片,以十年為期,英國也同意鴉片進口每年遞減十分之一;

中國有了第一部電影、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動物園和公園(用的都是皇家的土地)、農業試驗場和西醫醫學院。

西化以後,民智漸開,也很多批評她的聲音,但不危及統治權的她都放任新聞自由。有人建議壓制言論、停派留學生,她也知道這種作法不可行,沒有採納。中國已經不是掩耳盜鈴就能過太平日子的時代了

她的改革是漸進式的 相對革命黨一切砍掉重練(而且自己才能上位)的激烈,我竟有如果慈禧活久一點,說不定會成為像日本一樣成功的君主立憲國家的感覺。

(實際上可能還是有困難,因為日本跟英國都是比較單一民族的國家,日本更是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制,不像中國朝代更迭那麼頻繁、平民也可以當皇帝;慈禧所主導的君主立憲,本希望均衡滿漢勢力,以適當保留滿族勢力、以避免被怨殺清洗,但她去世之後攝政王成立的內閣,還是以滿人為多數,致使民怨爆發。)

籌備君主立憲

她自己也曾說過:「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並不是維多利亞女王個人絕對統治的結果。她的背後是國會那些能人,他們總是討論一切問題,得出最好的結論然後施行。」她知道人力有時而窮,雖然她的能力很強,但在義和團問題上還是闖了大禍。

1908年她批准了憲法大綱、議院法、選舉法要領,及逐年籌備事宜。並且設定一個開設議院年限,表示她不是說假的,每一年需要完成的進度都寫的很詳細,包括增加識字者的比重──人民識字了才可能形成不被操弄的真民主(中國當時99%都是文盲)

雖然皇帝還是保有實質的權力,可是有興趣的人去看看此書,會發現她已經下放很多皇權了,看得出她的誠意,也可能這樣的作法,比較適合封建歷史數千年的中國人。

有人批評她是因為社會壓力,才急著做這些。在我看來,她是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想趕在時間的車輪前,做這些事為庚子之亂贖罪吧。

1908年她開始生病,仍照常處理國事。這階段她批准了憲法大綱、選舉章程草案,還接待了達賴喇嘛。

接待時,她又很懂變通,以彼此能接受的方式,將西藏留在清國版圖,並尊重他的自治。(公開場合中達賴如果不下跪,外國馬上會說西藏不屬於清國;如果真下跪,藏民又會覺得他們的神受到屈辱。因此折衷為他設矮床,寬袍大衣看不出來是否真有下跪、又不失體面。)


慈禧有限的權力像被桎梏的鳳凰,無法伸展。(其實這張是冬宮的孔雀)

謝幕

對於慈禧毒死光緒,這是醫療鑑定的事實,也沒什麼好翻案的。

作者解釋的動機是本來就已經很不和,雖然37歲的光緒看起來也病懨懨,畢竟還年輕,有可能一直活下去,到時候會被保皇派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傀儡,甚至被外國利用(例如真的跟日本"合邦"之類的)。我自己的想法是,除了這些原因之外,如果她死了光緒還活著,說不定會報復她吧(從墳墓裡拖出來鞭屍之類的),新政也會被全盤否定,到時就更無法平安退場。

她去世前指定了溥儀當繼承人,隆裕當皇太后,溥儀的父親當攝政王。她也知道自己這個強人一死,改革就會煙消雲散;但她還是不得不盡力去做,就像她知道保護不了占人口少數的滿族人一樣。

隆裕皇后是另一個悲劇角色,因為大清沒一個男人敢擔結束王朝的罪名,做了一輩子窩囊媳婦、現在的話事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的結束了大清統治。事實上遜位後朝廷也過了幾年小日子,3歲都長到了10幾歲,才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

後來慈禧個人的墓地被孫殿英炸開,金銀珠寶搶奪一空,牙齒被拔掉、暴屍在外,搜刮得一乾二淨(好慘)。傳言口中的夜明珠被送給蔣夫人做了鞋子的裝飾品,後來國民政府說要查也不了了之(應該是收了賄賂),溥儀因此即使當日本的傀儡也希望能報仇。關於溥儀這個人的心情轉折也是很複雜,有興趣可以看「我的前半生」這部勞改下寫出的自傳(更像是自我檢討書),或是他弟弟溥傑和日本夫人嵯峨浩的自傳,有被拍成「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這部日劇(演員都很大卡司,竹野內豐還因此苦學中文,光看這就值了啊>>der,大媽又扯遠了)

對於很多事情,慈禧很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像是從來沒去過外朝,遵守著祖制;但一方面又很新潮,可憐的是雖然喜歡旅行,卻只有在逃難時旅行。

她在寸土不讓時很強硬,但在改革時又很柔軟、漸進,也因此被批評改得太慢。

做為女性,我必須要說,我喜歡她的個性。

雖然她不是完美的人,但在她的一生,她以有限的權力(一開始都是躲在幕後,直到後來光緒被軟禁),完成了古老中國的現代化,最後還願意讓權出來,預備君主立憲。小時候曾讀過<<大地>>,對賽珍珠筆下的中國農民很有印象。這個在中國生活了40年、母語是中文的美國作者說:農民和小城鎮的人們崇敬她,在她去世時感到驚慌,"現在還有誰會關心我們呢?",這可能就是對一個統治者最好的歷史評價。

身為台灣人,讀了這部分的歷史,才會知道台灣從何而來,也才有可能推衍出從何而去。

而幾代人追尋了一輩子的民主,真的是個難得的東西,值得我們一起珍惜!

留言